轨道交通“美妆师”:未来 把中国制造送上更广阔的舞台
2019-06-04 11:45:09 来源: 中国新闻网
关注河南热线

优美的外观造型,舒适的驾乘体验,智能的诊断系统……在享誉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车辆背后,活跃着一群致力于提升产品“颜值”和性能的“美妆师”。

近日,笔者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业设计研究所,探寻新型动车组、城际列车等车辆的设计频频“获赞”的原因。

工业设计是指以工业产品为对象,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、美学、心理学、经济学等知识,对产品的功能、结构、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。

中车株机公司是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工业设计的先行者。1998年,公司率先在行业内成立了工业设计部门。中车株机工业设计研究所设计总监高楠回忆,“设计组当时只有三个人,因为相关人才很少,既要懂设计,又要懂车辆”。如今,三人设计组已发展成拥有70名专业设计师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,35岁以下年轻成员占74%。

从业30多年来,高楠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工业设计的发展。她说:“以电力机车为例,上世纪50年代,中国电力机车的司机室设计学习的是苏联风格,质量过硬但外形笨重。现在的司机室不仅科技感十足,还在优化驾驶员视野和舒适性方面做了很多调整,更像豪华汽车驾驶室了。”

高楠说,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是中国轨道交通工业设计摆脱模仿、跟随,实现超越乃至领跑的关键。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,工业设计早已走出传统的“型、色、材”的范围,贯穿于产品策划、定位、制造、使用、维护的全过程,设计水准成为了吸引客户眼球的“核心竞争力”。

2012年,中国南车株机公司(现中车株机)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签下价值25亿元人民币地铁车辆项目合同。这是当时中国同行业在欧洲市场最大的订单,开创了中国向欧洲输出地铁车辆制造技术的先河。

据介绍,这批车辆在外形风格、技术接口上与安卡拉地铁既有车辆完全兼容。车体构造全部采用不锈钢,既时尚美观又避免了油漆涂装污染环境,还能节约维护成本。为了适合欧洲人身材较高的特点,车身宽度和高度也做了改良。

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看来,代表城市形象的轨道交通产品,在设计上必须反映一个城市的核心文化。如中车株机为长沙打造的磁浮列车,选择用红黑白来代表湖南的红色文化和湖南人敢为人先的“辣性文化”;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则以马来虎为外观灵感,内饰融入穹顶、棕榈叶等元素。

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周清和认为,在产品趋于同质化,性能差别越来越小的情况下,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。从马来西亚项目开始,以中车株机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逐步由输出“产品”向输出“设计+制造+服务”的商业模式转型。

中车株机工业设计主管刘国玲介绍,现在的轨道交通产品都采取定制化设计。为了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,不少团队成员都经历过一个方案改动百余次,甚至样车出厂后被推翻重来的煎熬。

在中国新一代动力集中型动车组上,蓝天白云的车厢中顶板是一大亮点。为了让“蓝天”不被横梁“割裂”,设计团队历时几个月,设计出拱形顶板方案,从而增强稳定性,隐藏拼接痕迹。为克服拱形顶板压缩车顶设备空间的问题,设计人员又一头扎进测算、试验中,最终实现了工程与艺术的融合。

为了减少产品研制周期和设计成本,中车株机工业设计研究所建立了两间虚拟现实(VR)实验室,一间用于设计人员进行人机工程分析和虚拟装配、实验等,另一间则可以让客户亲身参与设计,在VR环境下选择自己满意的方案,按自己的喜好切换细节,并将最终效果实时展示出来。

今年,中车株机的五模块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荣获德国iF设计大奖。“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轨道交通产品首次获得国际大奖,对设计者是莫大的激励。未来,希望把中国制造送上更广阔的舞台。”刘国玲如是说。(刘着之 刘天胜 胡懿)

责任编辑:hN_0115